《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在北京珀丽酒店的VIP室,胡诚一如他的名字一般,显得真挚而诚恳。尽管他还有晚宴之约,仍然不紧不慢地接受完《投资者报》记者的采访。
作为香港致富资本集团的董事长,作为一家经纪业务甚为庞大的香港券商的领头羊,胡诚没有丝毫的架子,在蓝色西装和红色领带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和蔼。和他的对话,仿佛在一场头脑风暴中聆听一位导师的谆谆教诲,而他深入浅出的作答,又好似潜藏着永不枯竭的智慧。
和传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不同的是,他的身上多了几分儒雅,少了几分傲气;多了几分宽容,少了几分严厉;多了几分羞涩,少了几分拘谨,也许这便是出身于教学和研究的气质所在。
可以想象,曾经在天津大学,用一只粉笔绘人生,用一根教鞭指迷茫,用一张讲台驰骋知识的海洋,又用一间教室放飞学子梦想的老师,如今正用着独特凝聚力带领这家香港券商徐徐前进的同时,也帮助着中小企业拿到海外上市的“入场券”。
青睐传统行业
很奇怪,这块境外机构的领导者看重的却是中国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和消费行业。在胡诚眼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全球制造中心的概念将继续得到认可。
此外对于消费行业,“海外实际上看得比国内更清楚,”胡诚坦言,“以内在的消费需求拉动增长,才是未来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还记得,不论是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都曾明确提出,“要将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而将宏观研究作为基础性视野纳入对行业乃至公司的选择标准,无疑有着一种学究派的风范。
“实际上在学校的工作对于从事金融这一行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在专业领域,委托人更希望被委托人有专业的优势,这一点也是很多企业延续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胡诚的骨子里,从来不曾忘记过那种教师的状态,甚至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希望对方将他视作一位老师而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正因为此,和胡诚的对话也显得随意了许多。他没有习惯性的动作,似乎每句话打从脑子里过就能脱口而出,说到关键处,不免频频点头,“相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传统行业更容易说服投资者。”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一般的高科技企业对于PE(市盈率)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往往是冲着像盛大那般的神话故事在打拼和塑造。
而从企业的角度看,传统企业如果上市时能将PE做到8倍或者10倍就很不错,企业也会很满意,但是高科技企业渴望通过“故事”达到40乃至50倍的PE,因此,与其说传统企业更容易看懂,到不如说传统企业更实在,更容易满足。
回眸致富的投资史,也不难发现,致富所擅长的一般是传统行业,其中大部分上市项目也都是制造业、屠宰业、消费业等等,成功的实例不乏长江实业、巨涛海洋石油、武汉鼓风机等公司。一方面这是出于中国经济的考虑,而另外一方面也和致富背后擅长传统行业的投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帮助企业上市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也凸显出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海外上市的憧憬与失望,“实际上在金融危机期间倒下了一大批对冲基金,而在美国或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对冲基金投资的主力,”说到这里,胡诚顿了顿,似乎在回忆那段隐忍的岁月,“所以外部环境对于海外上市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多花一些工夫培育企业,等待上市的较好时机。”
可以说,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之上,香港可谓是帮助企业实现海外上市的券商云集区,在这里,他们寻找着中国的中小企业,寻找着那些依附于中国经济而苦苦挣扎的企业家们。同时又让世人得以看到,中国企业是如何在改良的插曲中不断完善着自己。
当说到自己遗憾之处时,胡诚很坦诚,“如果说真正有遗憾的地方,那应该是对于管理觉悟稍晚了一点,直到做到一定年纪,才发现自己不能一直冲在第一线,团队的作用更加巨大。”
享受企业与资本对接的喜悦
实际上,这位一直青睐境外上市,并寄希望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境外投资理念的胡诚,在1994年之前,却一直在天津大学管理系从事国际金融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书育人的生活固然稳定,但中国人心中激荡着太多的憧憬,更何况香港的机会也不可多得,胡诚就这样来到了香港这片热土。他回忆道,“离开天津大学是在1994年,当时一家中资公司希望我能去香港工作,既然香港有这样的机会,而我本身在学校教的也就是教MBA,何不利用这个机会一试。”话到此处,胡的眼神中闪烁着一丝留恋与不舍,如同学生离开母校一般,那番情怀,如何才得以释怀。
实践固然很好,但骤然转身的胡诚,在那个时候也许远远没有想到,香港之路一发不可收拾。在那里,一直栖居于金融行业之中的胡诚,转战于几家中资公司的同时,也吸收着各家养分,不论是兼并收购,还是企业重组,不论是项目融资,还是海外上市,胡诚将自己在天津大学的所学一一为之所用,一步一步在实践中丰满着自己的羽翼。
而那个时候的香港,可以说还沉浸在顺利回归的喜悦之中,也就在同一刻,泰国政府宣布泰铢自由浮动,一场被后人认定为亚洲“金融风暴”的骇浪瞬间内从泰国冲向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尽管,以索罗斯为领头羊的国际金融炒家们完胜亚洲其他各国之余,又用重金炮轰香港的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胡诚依旧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香港临危不乱,他没有想到过离开,甚至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2003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香港遭遇到了SARS的入侵,香港又一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中心,也就在这一年,胡走进了香港致富金融集团,在创办致富融资有限公司之余,更带领致富融资团队成功策划并操作5间国内公司海外上市。超过一亿美元的融资额不仅使不少中小券商和中小企业汗颜,更使致富一度成为国内中小型企业膜拜的偶像。
在胡诚的记忆里,他关注传统,更愿意享受传统企业在与资本对接之后的愉悦。他的企业字典里,对于传统制造行业里的公司,如果上一年的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而且有兴趣进行海外上市,就会持续跟进;当然,与此同时还会评估该公司在细分行业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毕竟中小企业去香港或者说去美国上市,很多投资人关心的并不是分红,而是未来的增长潜力。
这一切,从成功进行海外上市并连续收购的大连“傅氏国际”身上便可见一般,其中更能窥见海外上市的玩法,“一旦海外上市以后,企业走的便是兼并收购的方式,而不是内外扩张,而这也是海内外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大的区别之一。”胡如是说。
再比如另一个关于“中燃国际”(前身为“北京中燃伟业燃气”)的案例,当时胡诚看重的便是该公司在中国24个城市拥有天然气配送的专营权,供应逾10万住户。其未来的增长潜力不可小视,最终于2006年9月,在致富的协助下,完成融资和反向收购,正式在美国上市。
而这样的海外上市,对于胡诚来说,也是帮助中国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实现财务自由的路径所在。此番行动,一如“致富”那般言简意赅,一如“致富”那般熟稔于心,只是当致富刚成立的时候,这个词只是一个英文单词chief的译音,这个词在当时也并不流行,而现在,“致富”一词已经成为中国许多中产阶级的“核心思想”。
想必,胡诚带领着“致富”集团不断迈进的同时,也将“致富”这个来自于众人心底的呼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波澜,这正是所有伟大时刻的戏剧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