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用户名: 密码:  
  ·中文版 ·英文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海外上市申请 海外上市动态 国企海外上市 国际财经 国内财经 政策动态 高端访谈
新闻 海外上市研究 国内上市动态 民营企业上市 中小企业 财富故事 企业之星 创业指南
会议 海外上市法规 海外上市案例 海外交易所 服务机构 风险投资 并购重组 私募融资
培训 海外上市博客 海外上市百科 上市公司人才 常见问题 图片新闻 视频播放 留 言 板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并购重组
 

双钱集团8年巨亏10亿 中国企业外资并购法律风险不断

  录入日期:2010年3月20日   出处:华夏时报        【编辑录入:本站网编】

  本报记者 舟子 北京报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当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2009年政府强有力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堪称一枝独秀,而对众多处在高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而言,公司的发展壮大持久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即便是对于诸多大型国有企业,也依然亟须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此,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1月初的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就表示,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整力度、进行重组,才能提高国有企业配置效率。而这已经不是国资委第一次强调央企加强行业并购重组了,2009年年末,国资委也曾提出,要在未来加大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力度和进度,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毫无疑问,并购重组几乎已经成了企业发展并迈上另一个台阶时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近年来诸多的并购事件中,却不乏失败的案例,尤其在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时,更是由于国内企业对于法律风险的缺失而频频出现问题。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轮胎公司米其林集团,与中国最大的轮胎企业——原上海轮胎橡胶股份公司(现为双钱集团)日前便惊爆“合资8年,亏损10亿元”的消息,这个结果与当年两家合资时对“强强联合”所描绘的“双赢”预想悬殊巨大,但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米其林式的亏损”只不过揭示了中方企业在外资并购案中面临的诸多法律风险。

  不断升温的企业并购热情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对中国并购市的最新研究显示: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

   清科的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回暖,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巨大的居民消费潜力,都使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断改善,同时日渐完善的并购交易政策,也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对外并购扩张的热情。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力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时,而饱受危机影响的外资企业过去疯狂并购国内企业的热情也大幅下降,只不过对于国际市场上的并购新手中国企业来说,无论是出海还是引入都有不可忽视的法律风险。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并购重组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战略性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重组主要是为了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而90年代的并购重组则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和实现一体化经营,进入21世纪以后,并购重组则主要是以提高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的战略并购。

   这种并购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重点、以增强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强势企业联合为特征,不仅加剧了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变了国际投资方式,因此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并购国内企业屡见不鲜,而跨国巨头并购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不但并非个案,而且成为了新一轮国际并购重组的趋势,并购的利器就是溢价收购。

   2005年由徐工机械代凯雷投资对徐工科技进行的要约收购,其价格为非流通股每股2.24元、流通股每股3.11元,而当时(2005年底)徐工科技的每股净资产只有1.95元;同年新加坡磐石基金收购华夏银行2.89亿股,每股收购价为3.50元,较净资产溢价50%。

   而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阿赛洛在与莱钢集团签署协议时,以每股5.888元的价格受让莱钢集团持有的莱钢股份38.41%的股权,该价格已经超过协议签署日的二级市场价格,而如果考虑到对价支付,阿赛洛的受让成本更是远高于流通股价格。

  中国企业品牌频遭转嫁或雪藏

   外资企业花费如此的高昂代价大肆并购中国企业,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许多立足于中国内需市场的本土企业迅速壮大,它们拥有发达的销售网络,并购这部分企业,外企只需付出较小代价便可迅速抢占中国内需市场;二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对中国企业实施并购变得容易起来。

   事实上,随着并购重组的日益升温,中国的28个行业里目前已经超过20个左右是外资占据支配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资并购过程中,中方品牌保护不利的法律风险问题十分突出。国人曾经耳熟能详的活力28、熊猫、扬子、香雪海等知名品牌,逐渐被外资悄然“打入冷宫”。外方通过各种手段来淡化中方商标与品牌,如通过取得控股权,做出对中方品牌不利的决策;控制销售渠道和促销环节推出本方品牌,搁置中方品牌;买断中方品牌的使用权,借以控制中方品牌;虽保留中方品牌,却设置诸多条件限制使用等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没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场份额萎缩,不复当年之勇。

   以达能公司为例,其分别收购的乐百氏、汇源果汁部分股权以及相继进入的蒙牛、光明等公司,实际都是中国的行业排头兵,然而在外资进入后,如今乐百氏品牌已经基本退出了市场。几乎同样命运的还有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品牌,从2003年至今,小护士在市场上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欧莱雅新推的卡尼尔品牌。

   同样的,双钱股份拥有的汽车轮胎品牌“回力”,这个有着62年历史的自主轮胎品牌、“上海市著名商标”,在合资后,就被米其林纳入其多品牌战略发展体系中,经过有效的市场定位与推广,“回力”品牌价值有升无降,其被“冷藏”风险看似无忧,但随着走到合资之路的尽头,“回力”或将成为外资企业米其林的“专用品牌”。所谓“专用品牌”,意味着除了米其林之外,包括品牌所有人双钱股份在内的其他人都无权使用,双钱股份能拿到的也只是一些商标使用费和服务费。

  决策股权渐失

   显然,“回力”品牌不仅面临着“转嫁”的命运,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转嫁”后的这一原本土品牌可能被彻底“雪藏”。

   一则统计数据显示,合资企业中,中外方股权比例从最早的75∶25变成60∶40或50∶50,现在则变成20∶80、10∶90,拥有了控股权的外企掌握着企业经营决策权,如米其林在合资公司中的控股地位。2001年,米其林以资金、技术入股占70%的股权,合资成立上海米其林回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WT),目前SMWT的股东结构是米其林、双钱股份和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股份占比为70∶28.5∶1.5)。

   智维律师认为,外方控股的安排,对外企来说,是进退自如的选择。进,有机会实现独资;退,有助于外资更充分地了解和控制企业,对并购整合也有利。而对中方来讲,在外方控股的局面下,合资企业的品牌发展、技术研发与使用、产品销售、相关关联交易等均受其限制。

   外方往往通过各种手段使合资企业保持亏损或微利状态,直至中方无力承担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退出。中方退出之后,合资企业凭借已整合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实现高额收益。

   在付出企业资产、市场份额、品牌价值、专利技术、改制的人力与财务成本后,中方苦撑亏损数年,最后无奈转让股权,品牌、市场竞争地位均受到严重冲击,这正是外资并购中股权安排法律风险爆发的显现。

  被设计的亏损结局

   智维律师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上述的并购过程中,通常合资企业往往会呈现出外方控股—亏损—外方独资的显著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中方企业会面临股权稀释、巨额亏损,最终退出合资企业的法律风险。

   SMWT似乎也未能幸免于难。双钱股份2008年的年报显示,SMWT成立8年来,累计亏损达8.72亿元,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SMWT亏损超过10亿元。市场消息指出,合资公司历年来遭遇了连续巨额亏损,米其林上海曾提出过增资到20亿元的要求,然而由于双钱股份无法同步投资,于是在合资公司中股份被动稀释,最终不堪重压,决定转让所持股权。

   对此,有人曾提出“SMWT连年亏损可能是外方故意”而导致的,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自2002年以来,公司一直处于增长过程,营业额增加了98%,年增长率达到12%。尽管对于“故意做亏”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但从最终结果来看,中方企业仍未能逃脱承担亏损、最终退出合资企业的法律风险的侵袭。

   对此,智维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积极应对跨国公司战略并购时,主要应从以下三点注意:一是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战略。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

   二是积极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能再搞那种“一厢情愿”式的招商引资,更不能以牺牲自主去换取合作。只有在合资合作中保持自主、发展自我,才能实现长期的合作共赢。

   三是正确把握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外资并购发展。“既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外资并购投资的环境,努力使并购投资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也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规范其发展。”上述人士如是说。

   无论如何,在外资的并购中,中外两方企业始终处于一个博弈的过程中,中方企业不仅面临着技术研发受制、供应链管理与销售渠道管理受控、法人治理结构失衡、员工利益受损、税务筹划不当等,而且还面临外汇管理等诸多法律风险。在如今并购重组的热潮不断升温之时,中国企业对于上述的法律风险一定要审慎对待,因为只有在维护好自身权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与持久发展。

 


上一篇:中移动拟以398亿元购浦发银行20%股权
下一篇:中铝购力拓失败后连亏两年 熊维平拟全方位改革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无标题文档
相关搜索
Google
搜索海外上市 搜索本站文章
关于我们--主要业务--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环球财富  中国海外上市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现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南里
Add: Dashanzi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E-mail: 京ICP备16019000号